一、堅持創新發展理念,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
創新居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,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。近些年來,雷山縣堅持“農業穩縣”的發展戰略,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、項目示范等,有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,但是農業生產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水平仍不足,現代信息技術尚未充分運用到農業經營方式中,因此農業現代化需緊跟新形勢,堅持創新發展理念,突破困難與瓶頸,推動農業全面改革創新。一是加快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,積極探索創新多樣化的土地流轉和經營模式,建立健全網絡健全、功能完備、監管有力的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體系,引導土地流轉的規?;?、科學化和規范化。二是加大農業的科技投入力度,努力形成以政府為主導,以企業投入為主體,多元化社會融資的投入格局,同時加強全國各地農業技術科研單位的交流與合作,建立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,逐步提高農業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,使農業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。三是實施“互聯網+現代農業”的行動計劃,推廣應用大數據平臺、農業云等現代信息技術,全面推進建設,形成市、縣、鄉(鎮)、村全覆蓋的農產品電商網絡體系,以信息化、網絡化促進農業經營方式、銷售方式質的轉變,推動現代網絡技術與農業現代化的有機融合,讓“互聯網+”為農業發展方式插上一雙翅膀。
二、堅持協調發展理念,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
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,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,避免“木桶效應”的產生,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,促進“四化”的同步發展,我縣按照“調出特色、調大規模、調好質量、調出品牌、調高效益”的目標要求,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,但是要提高農產品結構層次,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仍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。一是優化農業內部結構。在保證種植材料穩定供給,農產品持續增長的前提下,進一步優化農業內部各產業之間結構,下調種植業的比重,提高畜牧水產業的比重,使農業生產結構趨于合理化,同時通過市場調研深入了解當前農產品的消費趨勢,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結構與農產品消費結構,提高農產品的消費檔次。二是加快農產品的轉型升級,推進一、二、三產業的融合發展。以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為載體,充分挖掘農業休閑、養生等多種功能,因地制宜地加快發展富硒農業、生態循環農業和休閑農業,推進特色農產品的精深培育,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和價值鏈,加快一、二、三產業的融合發展。三農業是“四化同步”的短腿,要注重以工業化的成果裝備農業,以城鎮化的成果撬動農業,以信息化的成果引領農業,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、信息化、城鎮化同步發展。
三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,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
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,重點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問題,具體到農業中是人對清新空氣、干凈飲水、安全農產品、優美環境等的強烈要求,讓農業農村綠起來,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,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。因此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,一是要堅持“綠水青山就是青山銀山”的理念,認真科學統籌規劃,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的保護紅線,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,實施最嚴格的保護土壤和水質制度,走綠色發展、可持續發展的農業之路。二是加強農業污染源的防控,推廣低毒低殘高效的化肥和農藥的使用,提高廢棄物綜合利用率,推進農業生態循環發展,努力形成生產、生活、生態相互協調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,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。三是既要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無公害農產品,又要完善市、縣、鄉、村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,堅持兩手同時抓,兩手都要硬,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。
-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,打贏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攻堅戰
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“小康不小康,關鍵看老鄉”。“十三五”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,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,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補齊短板的強烈意識,堅持以問題為導向,以增加農民的福祉為落腳點,讓農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。重點完善現代農業基地、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,以“生態鄉村”活動和產業發展為帶動,加強生態環境、公共服務、鄉村文化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,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。以增加農民增收致富為落腳點,提高農民的素質,轉變小農經濟意識,以股份合作制為基點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,大力探索和培育新型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合作方式,努力構建集約化、專業化、組織化、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。三是以貧困人口脫貧為導向,扶持貧困村、貧困人口發展農業特色產業,實施特色農業精準扶貧,創新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方式,開展生態扶貧、產業扶貧、鄉村旅游與生態休閑農業等方式的扶貧方式,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,增加農民的收入,提高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,打贏扶貧。
近年來,雷山縣立足山林生態資源優勢,積極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發展理念,緊扣“雷山縣烏桿天麻”地理標志保護產品,圍繞打造中國“地道天麻產地”的目標,大力發展林下天麻種植產業,全力推動了雷山縣林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,有效拓寬雷山縣人民群眾的增收渠道,為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,接續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。